施工期间建筑沉降观测有以下相关要求:
仪器和人员要求
- 仪器精度:应使用精密水准仪等高精度测量仪器,其精度指标需满足沉降观测的精度要求,如 DS05 或 DS1 级水准仪,配套的水准尺应选用因瓦尺等高精度尺子。
- 人员资质:观测人员应经过专业培训,具备相应的测量资质和丰富的实践经验,能够熟练操作仪器并准确读取数据。
观测点的设置
- 设置位置:在建筑物的基础、墙角、柱基等关键部位以及地质条件变化较大的区域应设置观测点。一般来说,建筑物的四角、沉降缝两侧、基础形式变化处等都需设置观测点,且相邻观测点的间距不宜过大,通常在 15 – 20 米左右。
- 稳固性:观测点应牢固可靠,能够长期保存且不易受外界因素干扰。通常采用埋设金属标志的方式,标志应深入到稳定的土层或基岩中,以确保观测数据的准确性。
观测频率
- 基础施工阶段:在基础浇筑完成后,应立即进行首次观测,之后根据施工进度定期观测。如在基础施工过程中,每施工一层应观测一次;基础施工完成后,可根据沉降情况适当调整观测频率,如每 1 – 2 周观测一次。
- 主体结构施工阶段:随着建筑物的不断升高,沉降观测频率应适当增加。一般每施工 2 – 3 层观测一次,当建筑物施工到一定高度后,可根据沉降速率适当调整观测频率。
- 装饰装修及竣工后阶段:装饰装修阶段可每月观测一次,竣工后初期观测频率应较高,如每 3 – 6 个月观测一次,随着时间推移,沉降逐渐稳定,可适当延长观测周期,如每 6 – 12 个月观测一次。但对于重要建筑物或沉降未稳定的建筑物,应长期进行观测。
观测精度
- 沉降观测的精度要求:根据建筑物的性质和重要程度不同而有所差异。一般来说,对于一般性建筑物,沉降观测的中误差应不超过 ±1.0mm;对于重要建筑物或对沉降有严格要求的建筑物,中误差应不超过 ±0.5mm。
- 测量误差控制:在观测过程中,应严格控制测量误差。每次观测前,需对仪器进行校验和校准;观测时,应保持仪器的稳定,避免外界因素(如振动、风力等)的干扰;读数时应准确无误,记录数据应及时、准确、完整。同时,应采用往返观测等方法进行误差校核,确保观测数据的可靠性。
数据处理与分析
- 数据记录:观测数据应及时、准确地记录在专门的观测记录表中,记录表应包含观测日期、观测点编号、本次观测高程、累计沉降量等信息。同时,还应记录观测时的天气情况、施工进度等相关信息,以便对数据进行综合分析。
- 数据处理:对观测数据进行整理和计算,如计算各观测点的沉降量、沉降速率等。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数据进行平差处理,消除观测误差的影响,提高数据的准确性。
- 数据分析:通过对观测数据的分析,绘制沉降 – 时间曲线、沉降分布曲线等,直观地反映建筑物的沉降情况。分析沉降是否均匀、沉降速率是否在允许范围内,判断建筑物的稳定性。如发现沉降异常,应及时分析原因,并采取相应的措施。
成果报告
- 内容:沉降观测成果报告应包括工程概况、观测点布置图、观测仪器及方法、观测数据及分析结果、沉降预测等内容。报告应语言简洁、数据准确、图表清晰,能够全面、准确地反映建筑物的沉降情况。
- 提交时间:应按照合同约定或相关规范要求的时间提交成果报告。一般在每个观测阶段结束后,应及时整理数据并提交阶段性报告;在建筑物竣工后,应提交最终的沉降观测报告。
以上是施工期间建筑沉降观测的主要要求,实际操作中应根据具体工程的特点和相关规范要求,制定详细的沉降观测方案,并严格按照方案执行,以确保建筑物的安全和稳定。
发表回复
要发表评论,您必须先登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