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原理与施工流程对比
1. 先张法
- 原理:
在浇筑混凝土前,先将预应力筋(如钢绞线、钢丝)张拉并临时固定在台座或钢模上,然后浇筑混凝土,待混凝土达到一定强度(通常≥75% 设计强度)后,放松预应力筋,通过预应力筋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力传递预应力,使混凝土构件受压。 - 施工流程:
台座准备 → 预应力筋铺设 → 张拉预应力筋并固定 → 支模、浇筑混凝土 → 养护至设计强度 → 放松预应力筋 → 拆模 → 构件成型。 - 关键设备:
台座(或钢模)、千斤顶、锚具(临时固定用,后期可重复使用)。
2. 后张法
- 原理:
先浇筑混凝土构件,在构件中预留孔道(或明槽),待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后,将预应力筋穿入孔道,利用构件本身作为支座张拉预应力筋,并用锚具将其永久固定在构件端部,最后进行孔道灌浆(保护预应力筋并传递应力)。 - 施工流程:
支模、浇筑混凝土并预留孔道 → 养护至设计强度 → 穿入预应力筋 → 张拉预应力筋 → 锚具固定 → 孔道灌浆 → 封锚。 - 关键设备:
千斤顶、锚具(永久固定,不可重复使用)、压浆设备。
二、核心区别对比表
对比维度 | 先张法 | 后张法 |
---|---|---|
张拉时间 | 混凝土浇筑前 | 混凝土浇筑后(强度达标后) |
预应力传递方式 | 依靠粘结力(混凝土与预应力筋的握裹) | 依靠锚具(通过锚具将应力传递至构件) |
锚具使用 | 临时锚具(可重复使用) | 永久锚具(不可重复使用,需埋入构件) |
施工场地 | 需固定台座(适合工厂化预制) | 可在现场或工厂施工(灵活性高) |
构件类型 | 适合中小型构件(如楼板、轨枕、桩等) | 适合大型构件或复杂结构(如桥梁、大跨度梁等) |
孔道预留 | 无需预留孔道 | 需预留孔道(钢管抽芯、胶管抽芯或预埋波纹管) |
灌浆工序 | 无需灌浆 | 必须灌浆(保护钢筋、增强耐久性) |
成本 | 台座一次性投资大,但锚具成本低 | 锚具成本高,需额外灌浆费用 |
适用场景 | 批量预制、对变形控制要求较高的构件 | 现场施工、大跨度或需分段张拉的构件 |
三、优缺点与适用场景
先张法
- 优点:
- 工艺简单,施工速度快;
- 无需孔道和灌浆,节省材料和工序;
- 粘结力传递应力更均匀,构件耐久性较好。
- 缺点:
- 需大型台座,一次性投资高;
- 构件尺寸受台座限制,不适合大型构件。
- 适用场景:
预制厂生产标准化中小型构件,如预应力空心板、吊车梁、预制桩等。
后张法
- 优点:
- 无需固定台座,可现场施工,适合大型或复杂结构;
- 可分段张拉,适应多跨连续梁等结构;
- 锚具固定可靠,适合高应力构件。
- 缺点:
- 工艺复杂,施工周期长;
- 锚具成本高,孔道灌浆质量影响耐久性。
- 适用场景:
现场浇筑的大型构件(如桥梁主梁、高层建筑框架梁)、大跨度结构、需后张拉的装配式结构等。
四、延伸知识:其他张拉方法
除先张法和后张法外,还有一些特殊场景下的张拉技术:
- 无粘结后张法:
预应力筋表面涂有防腐润滑油脂并包裹塑料套管,与混凝土无粘结,张拉后仅靠锚具固定,无需灌浆。适用于需灵活布置钢筋或后期调整应力的结构(如楼板、穹顶)。 - 电热法:
通过电流加热预应力筋使其伸长,冷却后产生预应力。目前应用较少,主要用于维修或特殊场合。
总结
选择先张法或后张法时,需综合考虑构件尺寸、施工条件、成本及结构性能要求。先张法适合工厂化预制中小型构件,而后张法在现场施工和大型结构中更具优势。实际工程中可根据设计需求灵活选用,或结合两种方法(如部分先张、部分后张)优化施工。
发表回复
要发表评论,您必须先登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