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自杰瑞 · 赫尔曼的《你好,多莉》歌曲: It’s so nice to have you back where you belong

混凝土的和易性、强度、耐久性

混凝土是现代建筑工程中应用最广泛的建筑材料之一,其性能直接影响工程质量和使用寿命。以下从和易性、强度、耐久性三个关键性能维度展开详细介绍:

一、和易性(工作性)

定义:指混凝土在施工过程中(搅拌、运输、浇筑、振捣)易于操作且能保持均匀密实的性能,是一项综合技术指标,包括流动性、粘聚性和保水性三方面含义。

1. 流动性

  • 定义:混凝土拌合物在自重或机械振捣作用下,能流动并均匀密实地填满模板的性能。
  • 衡量指标
    • 坍落度(Slump):适用于塑性和低流动性混凝土(坍落度≥10mm),用坍落度筒测试,坍落度值越大,流动性越好。
    • 维勃稠度(Vee-Bee Consistometer):适用于干硬性混凝土(坍落度 < 10mm),稠度值越大,流动性越差。
  • 影响因素
    • 用水量:单方用水量是决定流动性的主要因素(水灰比一定时,用水量增加,流动性提高,但强度可能下降)。
    • 水泥品种和细度:硅酸盐水泥流动性优于矿渣水泥;水泥越细,需水量增加,流动性可能降低。
    • 骨料种类和级配:卵石比碎石流动性好;级配良好的骨料空隙率小,流动性更佳。
    • 外加剂:减水剂可显著改善流动性,减少用水量。

2. 粘聚性

  • 定义:混凝土拌合物各组分之间具有一定的粘聚力,在运输和浇筑过程中不致发生分层离析现象的性能。
  • 衡量方法:通过坍落度试验观察,若锥体逐渐下落、无崩裂或石子外露,表明粘聚性良好。
  • 影响因素
    • 水泥浆用量:水泥浆过多易流浆,过少则粘聚性差。
    • 砂率:合理砂率(骨料中砂的比例)可改善粘聚性,砂率过低易离析,过高则流动性下降。
    • 骨料表面特征:碎石表面粗糙,粘聚性优于卵石。

3. 保水性

  • 定义:混凝土拌合物在施工过程中保持水分,不致产生严重泌水的性能。
  • 衡量方法:坍落度试验中观察底部泌水情况,泌水率越小,保水性越好。
  • 影响因素
    • 水泥品种:粉煤灰水泥保水性优于矿渣水泥。
    • 矿物掺合料:掺加硅灰、粉煤灰等可提高保水性。
    • 外加剂:引气剂或增稠剂可减少泌水。

应用意义:和易性不良会导致混凝土浇筑不密实、蜂窝麻面等缺陷,影响强度和耐久性。工程中需根据施工工艺(如泵送、振捣方式)调整配合比,确保和易性满足要求。

二、强度

混凝土强度是指其抵抗外力破坏的能力,包括抗压强度、抗拉强度、抗折强度、抗剪强度等,其中抗压强度是最主要的力学指标,也是配合比设计的核心参数。

1. 抗压强度

  • 定义:混凝土标准立方体试件(边长 150mm)在标准养护条件下(温度 20±5℃,相对湿度≥95%)养护 28 天,经压力试验测得的抗压强度值(单位:MPa)。
  • 强度等级:按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(f<sub>cu,k</sub>)划分为 C15~C80 共 14 个等级(如 C30 表示标准值为 30MPa)。
  • 影响因素
    • 水灰比(W/C):强度与水灰比成反比,公式参考:f<sub>cu</sub> = α<sub>a</sub>·f<sub>ce</sub>·(C/W – α<sub>b</sub>)(α<sub>a</sub>、α<sub>b</sub>为回归系数,f<sub>ce</sub>为水泥实测强度)。
    • 水泥强度:水泥强度等级越高,混凝土强度越高。
    • 骨料品质:碎石强度高于卵石,粗骨料强度应高于混凝土强度。
    • 养护条件:温度和湿度影响水泥水化,高温高湿养护可加速强度发展。
    • 龄期:强度随龄期增长,早期(7 天内)增长快,28 天后增速放缓。

2. 其他强度

  • 抗拉强度:约为抗压强度的 1/10~1/20,是抗裂性能的重要指标,用劈裂试验测定。
  • 抗折强度:用于路面、桥梁等抗弯折构件,标准试件为 150mm×150mm×600mm 小梁。
  • 与钢筋粘结强度:影响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协同工作性能,与混凝土强度和钢筋表面特征相关。

工程应用:结构设计中需根据荷载要求选择强度等级,如高层建筑柱常用 C40~C60,基础垫层常用 C15~C20。

三、耐久性

定义:混凝土在长期使用过程中,抵抗环境介质作用(如冻融、化学侵蚀、碳化、磨损等)并保持其性能稳定的能力,是混凝土结构长期安全可靠的关键。

1. 主要耐久性指标及影响因素

耐久性类型破坏机制影响因素
抗冻性水结冰膨胀导致内部开裂,严寒地区尤为严重。水灰比、含气量(引气剂可提高抗冻性)、骨料孔隙率、养护质量。
抗渗性抵抗压力水渗透的能力,渗透会引发钢筋锈蚀和化学侵蚀。密实度(水灰比低则抗渗性好)、水泥品种(火山灰水泥抗渗性优于矿渣水泥)。
抗化学侵蚀性酸、碱、盐(如硫酸盐、氯离子)与水泥水化产物反应,导致结构破坏。水泥成分(铝酸三钙含量高易受硫酸盐侵蚀)、保护层厚度、外加剂(如硅灰)。
碳化空气中 CO₂与水泥水化产物 Ca (OH)₂反应生成 CaCO₃,降低碱度,引发钢筋锈蚀。水泥品种、水灰比(水灰比大则碳化速度快)、环境湿度和 CO₂浓度。
耐磨性表面抵抗摩擦、冲击的能力,常见于路面、工业地坪。强度等级(强度高则耐磨性好)、骨料硬度(石英质骨料优于碳酸盐骨料)。

2. 提高耐久性的措施

  • 合理设计配合比:降低水灰比,采用优质骨料,控制水泥用量和品种(如选用硅酸盐水泥或掺加矿物掺合料)。
  • 掺加外加剂:引气剂提高抗冻性,减水剂降低水灰比,阻锈剂抑制钢筋锈蚀。
  • 改善施工工艺:加强振捣和养护,保证混凝土密实度;控制拆模时间,避免早期受冻或开裂。
  • 表面防护:涂刷防腐涂料、渗透结晶型防水剂,或设置混凝土保护层(厚度符合规范要求)。
  • 环境适应性设计:根据工程所处环境(如海洋、冻融区、化学腐蚀区)选择针对性材料,如采用抗硫酸盐水泥或高性能混凝土(HPC)。

四、三者之间的关系

  • 和易性与强度:水灰比是两者的共同影响因素。增大水灰比可提高和易性,但会降低强度;反之,降低水灰比需通过减水剂维持和易性,同时提高强度。
  • 强度与耐久性:高强度混凝土通常密实度高,抗渗性和抗侵蚀性更好,但需注意高强混凝土脆性较大,可能因收缩开裂影响耐久性。
  • 和易性与耐久性:和易性差的混凝土易产生蜂窝、孔洞,导致内部缺陷,降低耐久性;良好的和易性是保证施工质量、实现耐久性的前提。

总结

混凝土的和易性、强度、耐久性是相互关联、相互制约的性能体系,工程中需通过科学配合比设计、严格施工控制和针对性防护措施实现三者的平衡,以满足不同工程对混凝土性能的需求。例如,大体积混凝土需重点控制水化热和收缩(影响耐久性),同时保证泵送所需的和易性;而桥梁结构则需兼顾高强度和抗疲劳、抗冻融的耐久性。


评论

发表回复